Taiwan- 社論:政府的角色定位- 2011/01/24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124/131/2lbpo.html

《經濟學人》(The Economist)預言2011年將是「大社會、小政府」的時代,理由是在金融危機之後,工業富國所刪減的政府預算高達整體GDP的1%以上,歐洲的豬群四國(PIGS,葡、義、希、西)舉債過度自然不在話下,美國、法國、英國也紛紛以削減赤字為鵠。其中英國保守黨最年輕的首相卡麥隆(David Cameron)更提出「大社會」(the Big Society)的民主實驗計劃,號稱「將屬於菁英的權力,交到街頭男女手中」,大肆進行政府瘦身,目標在2015年前,縮減5分之1的規模。

擺脫英國工黨對資本家欲迎還拒的忸怩作態,卡麥隆重拾佘契爾的路線,大張旗鼓地繼續向前。不過英國的兄弟之邦──美國,卻出現了一位有「最左的參議員」之稱的總統歐巴馬,儘管他所謂的「左」只是相對於美國政壇而言,不可能置外(遑論違逆)這波風潮。但是在參議員任內,歐巴馬有94次投票支持增稅;上任之初也曾研擬開徵富人稅、或是堅持健保改革等,皆可看出歐巴馬政府企圖扮演的角色。這樣的定位其來有自,1960年代民主黨總統詹森即提出過消除貧窮以及族群不平等的「大社會」(Great Society)計劃,和卡麥隆的「大社會」恰好是一左一右,關鍵正在於對「小政府」的不同定位。

政府的規模不是劃分左右的絕對標準,而是當政府在執行社會福利、醫療與教育公共化等政策的時候,就會被指責為「大政府」、「奶媽國家」;但是當它在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而減稅、獎勵開發或清除貿易障礙時,就不會有人質疑它的規模是否過大。事實上,後者更需要國家在許多地方進行管制、監控,否則很容易發生金融危機、市場壟斷等;甚至國家還經常要以公權力介入,以消除紛爭,例如:大埔徵地、國光石化事件等。

然而,台灣政客與名嘴向來喜歡任意比附,發放消費券時,說馬政府是凱因斯的信徒;五都選舉時,又說馬政府將成為期中選舉失利的歐巴馬。近來,經建會指出今年的公共建設經費可能突破6千億,創下歷史新高;不過同時又有地方政府傳出積欠復康巴士經營業者7千多萬的事情。台灣政府不但將許多業務逐漸外包,而且財政窘困不足以支付。這不禁令人懷疑,馬政府究竟有沒有清楚的角色定位,還是只在短線的選舉操作中討好選民和金主,讓政府的角色走了樣,亂了套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